項目名稱:與西部文明糾纏交融的中國迦陵頻伽(妙音鳥)研究
項目編號: 17BH169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
項目簡介:
迦陵頻伽,是梵文“Kalavi
ka”的音譯。因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叫聲喻作佛、菩薩之妙音,意譯為“妙音鳥”,以人首鳥身為形式特征的形象表達。迦陵頻伽沿絲路走進中國,出現在壁畫、佛塔、經幢、銅鏡、舍利函、建筑等藝術門類和工藝品之上。迦陵頻伽在佛教藝術中雖然只是一個小角色,但它的傳播路徑和演化過程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例證典型,脈絡清晰。它依托于古印度本土神話,繼承古埃及、古希臘人首鳥身形象的不同特征,后又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在圖像學上互有取舍,終演變為漢式妙音鳥,這一演變內容豐富,文化深厚。本課題分別對古埃及、古希臘、西亞地區翼人的形態意義、古印度佛教藝術中的迦陵頻伽形態特征與文化內涵、中國早期翼人、中國佛教藝術中的迦陵頻伽造型演變及精神象征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項目成果:
在研究過程中,已完成《山東地區所見迦陵頻伽調查報告》、《迦陵頻伽與中國朱雀等本土神鳥的研究》、《四—六世紀人首鳥身形象在魯蘇鄂地區的流布調查》、《魯南漢畫像石中的人首鳥身形象與<山海經>》等多篇研究報告,并在2019年山東石刻論壇上做《身有彩鳳雙飛翼——對漢魏翼人形象演變的探討》的報告。目前幾篇論文正在發表中,專著《中國迦陵頻伽研究》已完成十五萬字。
負責人簡介:

劉晶,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宗教藝術、建筑歷史、藝術設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主持近十項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科研項目,發表二十多篇研究論文,主編的《設計基礎》獲山東省社科成果三等獎。為能夠進行嚴謹的項目研究,近十年來對迦陵頻伽形象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孤身深入大山和偏遠地區,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收集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并寫下三十多萬字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