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之維:勵志維新,在使命引領中堅定方向
人文社會科學關注人的自身和社會運行規律,這些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文科建設必須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才能在融入時代潮流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進而引領時代進步。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顯著拓展,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但對如何完善人類自身的關注不足,“見物不見人”的趨勢日益突出。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際格局的變化、社會治理的挑戰、公共秩序的重構等問題,都凸顯了人的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心理健康等因素的重要性。
新文科建設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文化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建立和完善符合文科教育規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首要課題,培養更多有情懷、有眼光、有器局、有專長的人才,推動“人的現代化”。
新文科必須及時準確回應時代之變,聚焦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打造能夠緊密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新型智庫。思想文化領域也需要“從0到1”的突破,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沖破了思想認識的屏障。新文科和新型智庫建設要以深厚的學術積累為支撐,既要孕育更多新思想、新理論,做好源頭創新,為分析現實問題建好基礎理論框架。同時,要走出校園、扎根一線、深入調研,圍繞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脫貧攻堅、基層社會治理等重大課題,提出更多接地氣、真管用、見實效的對策,做有思想、有格局、有擔當、有成效的大學問。
原則之維:溫故知新,在文明傳承中自主創新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人文社會科學承載著民族文化、根植于本國土壤,新文科建設必須有文化自信,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傳承已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我國近現代學科是在學習國際經驗中發展起來的,存在傳統文科“西化”色彩較濃、自主創新不足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文科更應秉承“常為新”的先鋒精神,擔當“探路者、開拓者、攀登者”角色,站在時代前沿、引領社會思潮、回應人民期盼,一方面扎根中國大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學術和文化支撐,產生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案;另一方面以天下為己任,具備世界意識、國際眼光和人類關懷,致力于思考和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要系統梳理和闡釋中華文明譜系,考察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構型,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挖掘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探索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創立中華民族自己的學術體系。要挖掘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以更開放的胸懷和更宏大的氣魄,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
要分析和提煉中國和世界的豐厚經驗,運用專業性的知識、方法和技術,在中國實踐中形成中國理論,研究、闡釋和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要了解世界文明的構造與變遷,探究文明之間的傳播與互動,關注時代的、民族的和人類的問題,對世界多元文化有充分、深刻和包容性的理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人類文明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做出有價值的解答。
當今時代的許多問題高度復雜,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創新活力,已成為新文科建設的共識。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要由學科導向轉為問題導向。以問題為牽引,打破學科界限,把各學科力量凝聚到解決問題的共同目標下,搭建能凝聚、有厚度、可輻射的跨學科交流平臺,構建更廣泛的隱性平臺和交流機制,盤活各類學術資源,汲取多種學術給養,形成優勢學術集群。
要破除文科內部壁壘。長期以來,傳統文科的劃分越來越細,導致不同學科之間、甚至學科內部產生隔閡。新文科建設要加強學科內部不同流派的互學互鑒,建強專業學科,要鼓勵現有學科立足時代需求,創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領域,要增進人文與社科的互通互促,讓人文更貼近現實,讓社科更具有情懷,才能增強與其他學科交叉合作的厚重底氣。比如,近年來,北京大學以“區域和國別研究”為紐帶,推動文科內各方面力量的凝聚整合。
要推動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的對話。推動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關注前沿科技問題及其對文科價值理念與思維方式的塑造,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生物倫理、全球公共健康危機等帶來的挑戰探索新理論、新方法、新路徑,同時運用先進科研方法,推動文科研究領域的縱深拓展。目前,北京大學已集結法學、哲學等領域的一批學者,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此外,文科的各個學科都可與醫學進行交融,以形成更多新的學科增長點。
保障之維:優評促新,在良好生態中持續發展
與理工科不同,文科成果往往難以量化,顯效周期比較長,較難進行直觀評估。新文科還處在萌芽階段,要有科學健全的評價體系,才能孕育學科發展的優良土壤。近日,中央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做好了頂層設計,高校應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要推進評價改革,實施同行評議制度和學術成果代表作制度,強調質量第一,摒棄簡單以刊物判斷研究成果質量的做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學科獨立評審,對能夠向學術界和社會上各種不當思潮主動亮劍的教師和成果予以傾斜,根據實際情況納入科研或社會工作成果的計算。協同政府和兄弟高校的力量探索建設高水平國內學術期刊,努力破除“洋論文”迷信。
要堅持分類評價,摒棄“一刀切”,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類型成果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對于基礎類研究,強化“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貢獻度和影響力,側重評價其在推動理論創新、思想進步和文明傳承等方面的貢獻。對于應用類研究,應突出質量和效用導向,處理好學術性成果和智庫性成果的關系,處理好獨立研究成果與團隊合作成果的關系,將咨政研究成果納入評價體系,側重評價其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上的能力。
要強化口碑評價,增加“學術聲譽”權重,綜合考察教師的學術道德、治學態度、個人作風等多個維度。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重視小同行評價,賦予學術共同體更大的評價權力。建立健全國內外各專業領域的學者數據庫,擴充同行評審專家資源池。加強評價責任和信譽制度建設,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作者龔旗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原載2021年第1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