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陳寶生
核心要點: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增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
■高校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不僅要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論創新、思想引領、價值創造上走在前列,切實承擔起學習、研究、宣傳、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任。
■我們要將《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作為新形勢下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路線圖與指南針,圍繞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要求,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推動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為龍頭、其他學科領域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力滲透力,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各學科各專業中,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優勢學科。
■統籌實施好各類人才計劃,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培養造就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全面部署,為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五路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軍。我們要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和人才優勢,采取有效措施,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有力支撐。
一、深刻認識發揮高校優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緊迫性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增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
突出價值引領,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迷失方向、丟掉靈魂。高校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重要基地。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永葆馬克思主義生機活力,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責無旁貸。高校不僅要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論創新、思想引領、價值創造上走在前列,切實承擔起學習、研究、宣傳、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任。
破解改革發展難題,增進社會文明程度。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在咨政建言方面匯聚高校智慧,同時啟迪民智,增進全社會文明程度,發揮高校綜合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的智力優勢,高校責無旁貸。高校應當以國家現實需求為導向,聚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為提高黨和政府科學決策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時,推動學術成果的普及應用,惠及更多群眾,滿足人民群眾優質、多樣的文化需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教育工作要回歸初心,牢固樹立為人民辦教育的思想。青年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堅守育人育才的價值導向,高校責無旁貸。高校要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溫潤心靈、陶冶人生,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發出中國聲音,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當今時代,世界主要國家普遍把加強對外傳播、人文交流作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高校責無旁貸。高校要緊緊圍繞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運用國際上能夠廣泛接受的表述方式,研究闡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做到既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氣派,又把握國外受眾思維習慣,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國家形象。
二、準確把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高校學科齊全,人才薈萃,智力密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承擔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4萬多項,出版著作約11萬部,發表論文131萬篇,提交各類咨政報告4.3萬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實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方面還存在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等等。我們要將《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作為新形勢下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路線圖與指南針,圍繞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要求,著力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對高校社科戰線來說,就要著力唱好“三臺戲”,扎實推進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高校社科戰線要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將之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力爭走在全國前列,堅定不移、集中優勢力量,深入開展學習、研究和宣傳,推出一批理論創新成果,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二是著力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能力。高校社科戰線要把提升創新能力和研究質量放在首位,堅持問題導向,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爭當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排頭兵。三是全面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改革。高校社科戰線要把改革作為推進工作的動力,更加明確本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任務,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要深入研究改革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著力改進研究體制、育人體制、管理體制和投入保障機制,抓住改革關鍵節點和癥結所在,穩步推進綜合改革,重點突破專項改革。
三、多措并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圍繞唱好“三臺戲”,樹導向、抓關鍵、厚基礎、促改革,采取切實行動,扎實推進各方面的重點工作。
樹導向:把高校建設成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建設,重點建好一批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提供有力的平臺支撐和組織保障。二是深化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研究闡釋。組織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重點研究基地、高端智庫、項目團隊,圍繞研究闡釋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重點開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實踐成果的專題研究。三是扎實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推動高校師生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啟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在學科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等各個環節。
抓關鍵: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推動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為龍頭、其他學科領域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力滲透力,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各學科各專業之中,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優勢學科。二是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按照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的要求,制定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發展規劃,統籌抓好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的建設。三是著力抓好教材體系建設。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為重點,加強對教材建設的統籌指導和系統規劃,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學段銜接的教材體系。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與統一使用工作,扎實開展教材所涉課程任課教師培訓。
厚基礎: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一是以學生為根本,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實施新聞傳播人才、法律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二是以學術為基礎,建立科教融合新機制。推進科研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創新,加快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協同創新中心和重點研究基地。促進科研和教學深度融合,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和學術前沿成果及時充實到教材中,體現到課堂上,融入到教學實踐各環節。三是以學科為支撐,強化學科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做到學科課程、教學環節、教育人群三個“全覆蓋”,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促改革:構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發科研活力的體制機制。一是保障抓黨建。切實加強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引導管理。要把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結合起來,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結合起來,強化責任擔當,確保取得實效。二是改革抓體制。統籌管理好人才、陣地、研究規劃、研究項目、資金分配、評價評獎活動,處理好投入和效益、數量和質量、規模和結構的關系,優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資源,形成既能把握正確方向又能激發科研活力的體制機制。三是人才抓梯隊。統籌實施好各類人才計劃,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培養造就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四是監督抓學風。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和學風委員會的建設,按照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的要求,完善教育監督懲處機制,構筑行之有效的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